中国科举考试(我国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开始于)

2024-03-27 00:50:03

我国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开始于隋朝,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什么样子的?

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1、历史背景

科举制度兴起于唐朝,制度建立的背景是为了解决世袭贵族势力过于强大、官员晋升不公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和完善,并在明清两代达到全盛期。

2、考试内容和形式

科举考试主要测试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才华,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史传子集等内容。考试形式则主要有三种:会试、殿试和礼部试。

3、影响和后果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一方面为中国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社会文化和学术发展。同时,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助长了书香门第的地位、削弱了实用性技能的重要性等问题。

4、建制与废除

科举制度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和变革,在清朝末年逐渐被西式教育所取代。1911年辛亥革命后,科举制度被正式宣布废除,中国进入了现代化教育阶段。

5、策源地和流派

科举制度的策源地是唐朝,其制度有着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在明清两代,科举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两大流派:南派和北派。南派注重文学修养,北派则偏向实用性技能的训练。

6、名人和佳话

科举制度涌现出许多历史名人,如王阳明、黄宗羲、严复等,他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同时,科举制度也留下了许多佳话,如“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三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等。

7、现代价值

虽然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但其仍具有现代价值。科举制度的内容设定和考核方式,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可以在领域内先设定参考标准,以达到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估学生知识深度和掌握程度。同时,科举制度的推动作用,也对于现代社会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有所启示。

科举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代到明清,有1300多年的历史。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分为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院试归属于“童声试”,为地方科举考试制度,考试没有年龄限制,是士子晋升的第一步。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的学政主持。参加者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通过院士之后被称为秀才,之后才能有进入府、州、县学习的资格。以明清为例,院士一般三年内举行两次乡试:乡试的参加者主要是经过院试的秀才。在乡试中中榜者被称为举人,获得举人之后才能有做官的资格。第一名被称为解元。考试时间一般在秋天八月举行,明清两代每三年考一次。大家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就是通过了乡试获得举人的资格。会试:一般由获得举人资格的人参加。在这里中榜的人就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员,第二三元称为经元,发布的榜称为杏榜。考试时间一般为乡试的次年。殿试:由皇帝主持,可以直接面见皇帝,参加者需获得贡士资格。殿试分三甲录取,我们耳熟能详的状元、榜眼、探花,就属于第一甲进士及第。一般中榜者就可以被称为进士,发布的榜就被称为金榜,因此,有金榜题名之说。

所以古代的人为什么金榜题名之后就敲锣打鼓,回家光宗耀祖,就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都非常难,要经过层层关卡,层层考验。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金钱上,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来源网络

扩展·科举考试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积极性:科举考试制度面向于所处时代的所有人,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场,这样就打击了原有世家大族,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流动性。而且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联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一直以来由世家大主所主持的学习。这样的制度更能为国家选拔人才

消极性:虽然寒门子弟可以进入官场考取官位,但是顶端的资源轮流掌握在各大世家着手里。这样就造成了考官喜欢什么样的人就录取怎样的考生,人一代比一代弱,顶峰的人多为中庸之人,而非优秀者。甚至到了明清时代,考试制度以八股文为主体,扼杀了考生的积极性,即只要按照标准答案答对即可得分。考生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

来源网络

我个人的感觉是在那个时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确为那个时代选拔了很多的人才,打破了官僚把制度集权于一人手中的这种局面。但是时代飞速发展,科举考试制度也要不断的变化,否则迟早会淘汰。这个道理,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适用……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