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考研(请教什么是世界语)

2024-04-19 23:04:08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己知语言共奋四千二百余种,其中四分之三的语言没有相应的文字。人类这种多语言现象,长久以来给各族人们相互建立广泛交流和沟通带来了不便,甚至成为人与人之间发生隔阂乃至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语言差异一直是困扰人类谋求共同进步的一道文化障碍,不同程度地制约文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从十七世纪开始,思想家培根、笛卡尔和数学家莱布尼茨等人,率先提出创设一种人人能懂的国际语,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之后,经过几代有识之士的不懈探索和实践,人造国际语不断得到创新发展。至本世纪末,已共有三百多个语言方案问世。但是,最终经受住时间考验保留下来,成为举世公认的唯一最理想的国际语的,则只有波兰人柴门霍夫创制的“世界语”。世界语的诞生及成功实践,宣告了人类面临的世界性语言难题,终于获得完满解决,全世界人们从此拥有了一种不受国家、民族、宗教、信仰局限的共同的交际工具。

世界语于一八八七年,由波兰籍犹太人、眼科医生、杰出的语言大师柴门霍夫博士创立。公布时署名为“ESPERANTO”,意为希望者。我国沿用日译称为“世界语”。世界语又被称作国际辅助语,辅助语的含义是指使用世界语并不意味着排斥或取代任何民族语,世界语的作用只在于辅助操不同民族语的人们,相互进行无障碍交流。所以,世界语的性质是中立的,没有民族性、地域性,只具有国际性,它的所有者只属于全人类。

作为一种拼音文字,世界语的特点是发音规范、音调优美、语法简洁、单词易记,并蕴含丰富的表现力。据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自称,他仅学了两个小时就已能读世界语文章。因此,世界语历来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简单易学的语言,当然,世界之所以能于众多国际语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并且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除了自身具有简便易学的语言结构优势以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发明者赋予该语言的内在的人文理念。

柴门霍夫不只把世界语看做一种技术性的语言工具,创制之初,他就将世界语与促进整个人类平等互助、友好共处的理想和宗旨联系起来。正如他所阐明的那样“促使我们为世界语而工作的,不是其实用性,而是国际语本身所包含的神圣、伟大而庄严的理想。这一理想--大家都能充分地感觉到 -就是所有民族之间的友好和公证。从世界语诞生的那个时刻起到现在,这理想都一直伴随着它……”。

正是植根于这一人文理念,世界语才会由一门语言而发展成为倡导和平、主张正义的世界语主义,以及遍布全球的世界语运动。所以,世界语不单纯是一种实用的交际语言,从谋求实现人员之间达成广泛理解和友爱的美好理想出发,它更是一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早在十九世纪初,世界语由俄、日、珐和英国相继传入我国。从此,世界语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亲切地誉为“国际普通话”。 近代不少文化名流、革命之士,都对宣传推广世界语,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攘助,如蔡元培、鲁迅、黄尊生、陈独秀、钱玄同、楚图南、胡愈之、巴金、楼适夷、孙用、孙国璋、叶籁士、叶君健、艾青、吴玉章、车耀先、许寿真、杨求真等,其中有的为世界语在中国"生根开花"广为传播,亲躬身践、呕心沥血做出了开拓性的突出贡献。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九日,毛泽东主席为世界语者协会举办的“世界语展览”亲笔题词,殷切指出“如果以世界语为形式、而载之以真正国际主义之道、真正革命之道,那么,世界语是可以学的,是应该学的”。主席的题词不仅体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世界语的关怀,而且也为我国世界语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解放后,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世界语事业发展显著。一九五零年国家级世界语刊物《中国报道》创刊,翌年三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 一九六三年七月,"世界语对外宣传工作汇报展览"在京举办,陈毅副总理欣然参加,并在之后的第一次世界语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长篇讲话,语重心长地说“世界语工作我很佩服。这个部门的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必须做的,要大发展”。

几十年来,由于广大世界语工作者矢志奉献,辛勤耕耘,世界语推广工作,在教育、出版、广播、影视、对外交往等领域,成效卓著。尤其是世界语出版更是硕果累累,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外书刊,其中《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毛泽东诗词》、《鲁迅小说选》、《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世汉词典》、《汉世词典》等重点书籍的问世,对繁荣我国世界语创作,满足广大学习爱好者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中华世界语协会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相继组建了本地的世界语协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普及活动,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世界语运动模式。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我国世界语运动长足发展。各类世界语教学、推广活动蓬勃兴盛,全国先后有数十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世界语课。一些省、自治区还下文批准将世界已列入考研、职称评定外语考核科目,进一步拓宽了世界语的实用领域。另一方面,与国际间的交往亦日益频繁,文化科技交流不断加强和扩大。自八六年以来,我国先后成功地举办或承办了数次国际世界语大会,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显示出我国的世界语运动正日益成为国际“世运”大家庭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当今,全球范围内的世界语运动方兴未艾,世界语实践遍及各行各业,尤其以文化、教育、旅游、商贸、科技等领域最为活跃。随着世界语国际地位不断高涨,各界踊跃学习和使用世界语的人士正越来越多。面向二十一世纪,作为联合国唯一确认推广的国际语,相信世界语将会对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产生更加积极深远的影响。

胡刚

胡刚: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系副教授,山东大学翻译学博士研究生,华中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湖北师范大学英美语言文学学士。发表论文10余骗,出版著作《新世纪英汉同声传译》,《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实用教程3》,《汉英国际贸易和金融词典》,《英语六级阅读《英语分类阅读三级100篇》,《英语分类阅读在职考研100篇》

中文名:胡刚

外文名:HuGang

国籍:中国

职业:教师

主要成就:美国伊利诺依大学东亚及太平洋研究中心“成就证书”

代表作品:新世纪英汉同声传译

学历:博士研究生

人物简介

山东大学翻译学博士研究生

华中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

湖北师范大学英美语言文学学士

职称

胡刚

430072

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系

证书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东亚及太平洋研究中心“成就证书”;

所教授的课程

本科生: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听力;科技英语等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翻译方法论;翻译理论

科研成果

1.论文

“汉英翻译的迁移性冗余”,《中国科技翻译》,2006/02.(第二作者)

“大学校训刍议”,《现代大学教育》,2006/02,pp68-70.

“试论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化翻译”,《语言与文学研究》,2004/04,pp154-156.

“文化翻译——翻译研究的新走向”,《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Vol.6,pp190-194.

“试论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增刊)。

“英语颜色词的语料库研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pp64-67.

“略谈英汉翻译中的‘反译'现象”,《外语教学与研究论文集》(四),主编:高鸣涵,李国梁,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初探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外国语言研究》第二辑,主编:于德全,王文慈。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

社,1998年6月。

“理工科院校英语口语现状及教学”,《外国语言研究》第三辑,主编:于德全,宋春雁等。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8年12月。

2.著作与教材

《新世纪英汉同声传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编著)。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实用教程3》,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主编)。

《汉英国际贸易和金融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2月(编者之一,参编了10多万字)。

《英语六级阅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副主编)。

《英语分类阅读三级100篇》,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副主编)。

《英语分类阅读在职考研100篇》,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副主编)。

3.项目

武汉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5年11月)

改革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建立新的链接社会的翻译教学体系

——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改革探索

主要研究兴趣

翻译理论与实践

后殖民理论与批评;后殖民翻译理论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